在 1992 年 10 月 12 日至 18 日這段時間,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北京召開。
此次大會的正式代表有 1989 人,特邀代表 46 人,他們代表著全國五千一百多萬名黨員。
自 1978 年至 1992 年,歷經 14 年,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。然而,改革步入深水區,總結過往、展望未來成關鍵。
在當前形勢中,既要提速改革開放以擴大成果,又要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,因此此次大會意義非凡。
大會再度著重指出,當下經濟建設仍為首要任務,需迎難而上、把握機遇,并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。
倘若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相結合,這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意義重大,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幫助極大,是過往經濟建設的總結與未來長期的奮斗方向。
制度的提出與完善絕非短時間可達成,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漫長艱辛,值得后人探究學習。
若論回顧市場經濟歷史的時間點,必然指向 1978 年。那年影響深遠的會議上,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我黨自此確立新思維。
就在此次會議中,改革開放得以正式提出,且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。
1978 年改革開放前,“階級斗爭”等思想曾作用巨大,但慣性思維仍影響著人們,被視為需堅守的理念。
那時國家實力極為薄弱,工農、教科文藝皆形勢嚴峻,尤以經濟為甚,國民經濟幾近崩潰,人民渴望提升生活水平。
在力量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怎樣才能讓整盤經濟活躍起來,這已然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。
與此同時,中國周邊的韓國、日本、中國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等,經濟騰飛,最快增速達驚人的 19%。作為亞洲重要發展中國家,中國何去何從?
貧困會催生變革的想法,變革能暢通道路,暢行方能長久。一場有關真理標準的思想大討論已醞釀多時,即將開啟。
在歷史的關鍵節點,剛復出的鄧小平以偉大政治家的非凡氣魄,堅決表示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。
1978 年 6 月起,鄧小平為激發討論熱情,離京赴川、粵,9 月又至吉林,親率研討,使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深入人心。
自此,實事求是、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的精神成為一切的起點與評判準則,使黨和國家沖破了僵化思維的束縛。
1978 年至 1992 年期間,我們解放思想,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路線,推行改革開放,對內各領域改革,對外利用各類資源和力量。
1992 年,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達 24000 億元,比 1978 年增 7.18 倍;國民收入總值 17400 億元,增 5.78 倍,改革開放成效顯著。
然而,機遇向來與挑戰相伴,在此過程中,我們遭遇了從未有過的棘手難題。
1988 年,因缺乏市場經濟經驗,我們從計劃經濟向其摸索過渡,展開“價格闖關”,可惜失敗,致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遇挫。
就在此時,前蘇聯與“社會主義陣營”紛紛崩潰瓦解,西方國家因懼怕中國經濟崛起,對我國進行政治經濟封鎖,內憂外患襲來。
在國際舞臺上,西方國家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后得意不已,竟鼓吹中國會成為下一個蘇聯。
西方經濟學家宣稱“中國十年高速增長已終結”,眾多所謂專家更斷言中國經濟即將崩潰。4949澳門免費資料大全特色
國內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,1989 年時,經濟緊張加上蘇聯東歐劇變,不少黨內人士憂心忡忡,在西方的煽動與封鎖下,一些人思想動搖,出現兩種思潮。
第一種是“左”的觀點,原本就堅持激進的人宣稱,持續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,極易被西方“和平演變”,被帝國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“自由化”。
于是,“姓資姓社”的問題凸顯,一些思想僵化者借此反對改革開放,否定成就,妄圖讓中國走回頭路。
與此同時,國內存在一種呼應西方國家的聲音,他們從“右”的方面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,宣稱馬克思主義失敗過時,鼓吹放棄黨的領導,推行私有化和西方多黨民主。
左右兩種思潮,要么激進堅持社會主義,要么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,共同點是反對改革開放,否定十四年來相關成就。
正因這般,中國前途又處于徘徊的十字路口,此時改革開放面臨第二階段挑戰,即是否鞏固成果并擴大開放,若處理不當,事業或受損。
在那年春節前后,人們于電視中常能看到這位矍鑠的老人,從其睿智話語里能預見中國未來,能燃起生活奮斗的希望。
首先在理論層面,他深度解答了近年困擾眾人思想的難題,針對“姓資姓社”,明確表示要堅守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基本路線,從根本上確保偉大事業充滿長久活力。
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,需持續改革開放,要大膽試驗,“看準就闖”的精神引領時代,鼓舞人們不懼失敗勇向前。
在思想層面,將左與右的爭執和矛盾加以整合,使其聚焦于持續創造價值,而非陷入無謂的辯論消耗時間。
他力倡科學,寄望于教育來構建人才培育體系,培養科學人才以科技興國。還主張兩手抓,確保安全,朝共同富裕邁進。
在春天上演的這段故事,于極為關鍵的歷史節點,又一次將中國從困境中拯救出來。新澳門一碼一肖一特一中
一直以來,“計劃經濟”的固有思維阻礙了“市場經濟”思維的被接納。其實南方談話前,五年計劃就有計劃與市場結合的內容,如計劃經濟為主、市場調節為輔。
在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進程中,人們逐漸明確生產方式,南巡講話后更堅信非公有經濟和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并不沖突,打破了“計劃經濟”的固有認知。
1980 年 1 月,我國提出“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”,當時市場不成熟,計劃體制長期存在,改革開放初公有制經濟多,非公有制少,需借改革開放之力。
當下,改革開放的理念深入人心,但其政策尚不完善,諸多矛盾問題浮現。為此,需構建完備且令人信服的法規制度體系。
改革開放思維極具靈活性,不斷發展創新促使人們思維更新。同時,制度也在逐步建立。這提醒我們應在發展中總結經驗,而非僵化行事。
1992 年底黨的十四大召開,江澤民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,充分發展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”這一寶貴經驗。
這一制度在初期思想構建時便獨一無二,歷經 30 年經濟繁榮,證明其偉大正確,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阻擋。
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此內容見于《保密工作》2021 年第 9 期。
2. 陳學超所著的《鄧小平沖破慣性思維(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)研究》[D],由廣西民族大學出版于 2020 年。
1992 年初,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期間發表談話。此內容見于鄧小平紀念網,時間為 2018 年 4 月 25 日。